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生边上的故事,我们仨懂得

2016-05-28 商务印书馆

31岁的他《写在人生边上》,她帮助编定,从说“吃饭”到“论快乐”,全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幸福箴言;


96岁,她《走到人生边上》,俯瞰人生,讲她心目中的灵魂、个性、本性,讲灵与肉;


100岁,她《坐在人生的边上》,她说“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”,“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”;100岁,《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》出版;


104岁,《钱锺书手稿集 外文笔记》出版。她说“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。但愿我这办法,‘死者如生,生者无愧’。”


105岁,她穿最美的“衣服”上天堂。



我站在人生边上,向后看,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。人活一辈子,锻炼了一辈子,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。能有成绩,就不是虚生此世了。向前看呢,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。灵魂既然不死,就和灵魂自称的“我”,还在一处呢。


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,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,我能知道什么?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。我无从问起,也无从回答。孔子曰: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,“不知为不知”,我的自问自答,只可以到此为止了。

——杨绛




杨绛,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,本名杨季康,江苏无锡人,中国著名的作家,戏剧家、翻译家。2016年5月25日凌晨,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,享年105岁。


【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】杨绛先生遗体27日在京火化。上午9时许,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灵,前往八宝山。遵照杨绛先生遗嘱,丧事从简。“不设灵堂,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,不留骨灰。”


【杨绛先生书籍、手稿、文物字画均捐赠国家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7日发出讣告称:钱锺书、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,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。书籍、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,亦均作了安排交待,捐赠国家有关单位,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。


假如我要上天堂穿什么“衣服"呢?“衣服" 不指我遗体火化时的衣服,指我上天堂时具有的形态面貌。如果是现在的这副面貌,锺书、圆圆会认得,可是我爸爸妈妈肯定不认得了。我妈妈很年轻,六十岁还欠两三个月。我爸也只有六十七岁。我若自己声明我是阿季,“妈妈会惊奇说:“阿季吗?没一丝影儿了"我离开妈妈出国时,只二十四岁。妈妈会笑说: “你倒比我老了! "。爸爸和我分别时,我只三十三岁,爸爸会诧异说:“阿季老成这副模样,爸爸都要叫你娘了。”


我十五、六岁,大概是生平最好看的时候,是一个很清秀的小姑娘。我愿意穿我最美的“衣服"上天堂,就是带着我十五、六岁的形态面貌上天。爸爸妈妈当然喜欢,可是锺书、圆圆都不会认得我,都不肯认我。锺书决不敢把这个清秀的小姑娘当作老伴;圆圆也只会把我看作她的孙女儿。



假如人死了,灵魂还保持生前的面貌,美人也罢了,不美的人,永远那副模样,自己也会嫌,还不如《聊斋》里那个画皮的妖精,能每夜把自己画得更美些。可是任意变样儿,亲人不复相识,只好做孤鬼了。


亲人去世,要梦中相见也不能。但亲人去世多年后,就能常常梦见。我孤独一人已近十年,梦里经常和亲人在一起。''但是在梦中,我从未见过他们的面貌和他们的衣服,只知道是他们,感觉到是他们。我常想,甩掉了肉体,灵魂彼此间都是认识的,而且是熟识的、永远不变的,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。




1.闹鬼:这个世界上,莫名其妙的事多着呢


鬼附人身的传说,我听得多了,总不大相信。但仔细想想,我们常说:“又做师娘(巫婆)又做鬼”,如果从来没有鬼附人身的事,就不会有冒充驱鬼的巫婆。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亚的话:这个世界上,莫名其妙的事多着呢。


《左传》也记载过闹鬼的事。春秋战国时,郑国二贵胄争权。一家姓良,一家姓驷。良家的伯有骄奢无道,驷家的子皙一样骄奢,而且比伯有更强横。子皙是老二,还有个弟弟名公孙段附和二哥。子皙和伯有各不相下。子皙就叫他手下的将官驷带把伯有杀了。当时郑国贤相子产安葬了伯有。子皙擅杀伯有是犯了死罪,但郑国的国君懦弱无能,子产没能够立即执行国法。子皙随后两年里又犯了两桩死罪。子产本要按国法把他处死,但开恩让他自杀了。


伯有死后化为厉鬼,六七年间经常出现。据《左传》,“郑人相惊伯有”,只要听说“伯有至矣”,郑国人就吓得乱逃,又没处可逃。伯有死了六年后的二月间,有人梦见伯有身披盔甲,扬言:“三月三日,我要杀驷带。明年正月二十八日,我要杀公孙段。”那两人如期而死。郑国的人越加害怕了。子产忙为伯有平反,把他的儿子“立以为大夫,使有家庙”,伯有的鬼就不再出现了。


郑子产出使晋国。晋国的官员问子产:“伯有犹能为鬼乎?”(因为他死了好多年了。)子产曰:“能。”他说:老百姓横死,鬼魂还能闹,何况伯有是贵胄的子孙,比老百姓强横。他安抚了伯有,他的鬼就不闹了。

    



2.灵性良心:都不是外加的,而是原来就有的


灵性良心。禽兽的天性不仅有食欲、性欲。禽兽都有良知良能,连虫蚁也有,例如蚂蚁做窠、蜂酿蜜、鹊营巢、犬守门且忠于主人。人当然也有良知良能,不输禽兽虫蚁,而超越禽兽虫蚁。


孟子说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。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注解说:“良者,本然之善也。”就是说,不由人为,天生就是好的。注解的解释,不如《孟子·告子》一章里讲得具体。孟子说:恻隐之心,羞恶之心,恭敬之心,是非之心,都是每个人都有的。人有恻隐、羞恶、恭敬、是非之心,就表示人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等美德。这都不是外加的,而是原来就有的。

  


3.灵肉之争:谁做主


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,会看到某事错了,某事不该的。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,或是出于无知,或虚荣,或骄矜等等,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,或该做的没做,犯了种种错误。而事情已成过去。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,已追悔莫及。当时却是不由自主。


我曾读过伯格森的《时间与自由意志》。读时想必半懂不懂,所以全书的内容和结论全都忘了,只记得一句时常萦回心头的话:人在当时处境中,像旋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,身不由己。


不错啊,人做得了主吗?

 


4.人生有命: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


神明的大自然,对每个人都平等。不论贫富尊卑、上智下愚,都有灵魂,都有个性,都有人性。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、天赋的资质才能,却远不平等。有富贵的,有贫贱的,有天才,有低能,有美人,有丑八怪。凭什么呢?人各有“命”。


“命”是全不讲理的。孔子曾慨叹:“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”是命,就犟不过。所以只好认命。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”曾国藩顶讲实际,据说他不信天,信命。许多人辛勤一世,总是不得意,老来叹口气说:“服服命吧。”




5.万物之灵:他只顺从自己的灵性良心行事


我们的正义感也是出于本性的。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,为了维持正义,不怕和暴力斗争。尽管有权有势的人以权谋私,贪污腐败;尽管推翻了一代暴君,又产生一代暴君,例如法国十八世纪推翻路易王朝的罗伯斯庇尔( Robespierre,1758-1794)高呼自由、平等、博爱,掌权得势后杀人如麻,称为“恐怖的统治”,随后自己也上了断头台;贪污腐败的官吏清除了一批,又会滋生一批,但是清廉的官,终究是老百姓希望而又爱戴的“青天大老爷”。我国的包拯不就成了“包青天”吗?敢对当朝暴行提出抗议的还代代有人,不惜杀身成仁。


我国的孔子最平易近人。他曾一再说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,他曾说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……”,也曾说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,也曾赞许曾点:“春服既成……”带几个青少年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。可是他暮年看定自己“莫我知也夫”;“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”;“吾已矣夫”。


可是他并没有乘桴浮于海,也没有春游散心,孔子六十八岁了,退而删《诗》《书》,作《春秋》。作《春秋》,就是在左丘明的传记上,加上按语,用简约而恰当的一字、两字,或贬或褒,评点了某人某事的是与非、该或不该。他的评语真是一字千钧,能“使天下乱臣贼子惧”。他尽可以教教学生,不问世事了。可是还是要用他的春秋笔法来维持正义,和乱臣贼子作斗争。不管别人是了解或责怪,他只顺从自己的灵性良心行事。

 


6.人的可贵:一生寻求智慧的苏格拉底,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


如果天地生人,目的是人类的文明,那么,天地生就的人,不该这么无知,这么无能,虽是万物之灵,却是万般无奈,顾此失彼,而大部分人还醉生梦死,或麻木不仁。我们只能看到宇宙无限大,而我们这么渺小,人生又如此短促。数千年来,哪一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?数千年已过去了,有灵性有良心的人,至今还在探求人生的真谛,为人的准则。一生寻求智慧的苏格拉底,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。


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夫子说:“朝闻道、夕死可矣”,他急于了解什么是“道”,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怎么学呢?《论语》里没有说。《大学》是曾子转述孔子的话。讲了怎么教,学什么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(一作‘在新民’),在止于至善。”


我参考了宋代理学家的注释,试图照我自己的见解,解释如下:教诲成年的人,就是要他们“明‘明德’”——“明”就是明白,“明德”就是按照天理,为人行事,“在新民”就是要他们去掉旧时的污染,“亲民”就是“推己及人”;“在止于至善”就是对自己要追求完善,达到至善的境界。



7.修身:人必需修身,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


人的躯体是肉做的,不能锤打,不能火烧水淬。可是人的灵性良心,愈炼愈强。孔子强调修身,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。


灵性良心锻炼肉体,得有合适的方法。肉体需要的“饮食男女”,不得满足,人就会病死;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,人就会发疯。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,得宽容,允许身心和谐。克制自己,当恰如其分。所谓“齐之以礼,和之以乐”,就是用礼乐来调节、克制并疏

导。


孔子很重视“礼”和“乐”。《礼记》里讲得很周到,但《礼记》繁琐。我免得舍本逐末,只采用《礼记》里根本性的话,所谓“礼之本”。孔子曰“礼者,理也。……理从宜。……”这就是说,“礼”指合理、合适。礼“以治人之情。……”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是人的感情,都由肉体的欲念而来,需用合理、合适的方法来控制。要求“达天道,顺人情。……”肉体的基本要求不能压抑,要给以适度的满足。

 


8.锻炼:受锻炼的是肉体,锻炼出来的是精神


奥运会原本是古希腊享神的赛会。古希腊灭亡后早已废弃。十九世纪法国顾拜旦男爵(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)有鉴于当代商业化的弊端,提倡公平竞赛和古希腊运动员胜不骄、败不馁的品德,重兴了奥运会。奥运会的精神:争取提高自身的能力,胜人一筹;比赛讲究公正合理,光明磊落,不容欺骗作伪。训练体格,也锻炼人的品格。孔子曰:“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,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”


“其争也君子”的君子之风,和奥运精神略有相似处。每个人都要有争取胜人一筹的志气,而在与人竞赛中,练就公正合理、崇尚道义的品格。当今商业化的社会,很需要这种作风,推而广之,无论商业界或其他各行各业,都该有奥运精神。受锻炼的肉体不免死亡,崇尚道义的精神就像点燃的圣火,遍传天下,永恒不灭。


所以受锻炼的是肉体,由肉体的媒介,锻炼出来的是精神。



(以上摘自《走到人生边上——自问自答》)






欢迎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选购您心仪的图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